让老人接送从不得已变为可选择,让年轻父母能在工作与家庭间找到平衡点,不是一件小事。
▲
资料图:学校门口接送小学生的长辈。 图/IC photo
文
|
柯锐
近日,有网友发帖称,广州南沙区一小学建议“不让老人接送小孩”,并在文稿中多次强调该项建议,引发讨论。
据九派新闻报道,该建议提到,“老年人自身身体状况可能引发安全风险,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需要家长朋友们高度重视和关注。”还提到“要着重考虑老人的身体状况是否胜任”,并表示身体状况欠佳的老人,不要接送学生。
展开剩余77%9月11日,南沙区教育局一工作人员称,该建议主要是出于对学生安全问题的考虑,并非强制要求,多次强调可能是担心部分家长未能及时关注到相关信息。
细读学校的这一建议文本,其中不乏对老人身体状况的关怀提醒,“如等太久老人容易体力不支”“老人很多时候也需要呵护”,其文字透露出人文温度。
然而,这一有温度的建议,在现实面前却显得力有不逮。因为,在当下,大多数家庭依赖老人接送孩子,既是事实和现状,也属无奈之举。
看似简单的接送问题,其实更是一个需要系统应对的社会治理课题。由此,该小学提出的“不让老人接送小孩”建议,虽然初衷或是好的,仍难免显得有那么几分不接地气、“不食人间烟火”的观感,甚至被网友认为是“何不食肉糜”式空谈,引发舆论热议也就不奇怪了。
从现实来看,由老人接送小孩,是眼下很多双职工家庭奔波于职场与生计之间的务实方案。
尤其在大城市,年轻父母普遍面临朝九晚五甚至更快节奏的工作模式。那么,下午三四点放学的孩子,与傍晚六点后甚至更晚才能下班的家长之间,确实存在着“时间差”。在课后托管服务覆盖不全的情况下,不用上班的老人自然成为接送孩子的主力军。
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。新华社报道,根据中国老龄中心的调查,我国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孙女的老年人比例达66.47%。3岁以后,大部分儿童上幼儿园,祖父母直接抚养的比例会下降至40%左右,但仍然是带娃的重要帮手。
北京市统计局于2023年11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小学生
(义务教育阶段)
通学情况问卷调查,结果显示,从负责接送孩子人员来看,近六成(58.4%)的受访家庭孩子上下学由父母接送,38.3%的受访家庭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接送,还有少量受访家庭(3.3%)由其他亲属、小时工、托管机构接送或孩子自行回家。
这些数字反映了“接送难”现象背后,无数家庭在工作与育儿之间的理性平衡。
而破解“接送难”的关键,需超越简单的“谁来接送孩子”建议层面,构建系统性的支持体系。
首要的,是拓展放学后看护服务的覆盖面与质量。当前,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校提供课后服务,但往往存在时间弹性不足、收费较高等问题。一些学校课后服务原则上提供至18:00,仍然满足不了家长需求。
更理想的状态是建立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多元供给的课后服务体系,通过财政补贴,完善社会化托儿、看护服务,降低家庭负担。而这非一日之功可奏效。
在接送方面,校园定制公交或为当下操作性更强的解决方案之一。今年秋季学期开始,北京市通学公交线路首次驶进校园引起舆论关注。这种“家校直连”的交通模式,既能保障学生出行安全,又能减轻家长接送负担。实际上,2020年起,广州公交集团就增开了多条“点对点,一站式直达”的“如约助学”定制专线,线路亦有经过南沙区,不过从公开信息来看,其服务的以中学校园居多。
今后,类似这种助学公交若能引入广州南沙区等地的小学,则无疑也有利于解决这些小学的“接送难”,缓解老年人的压力。
从根本上说,老人接送孩子现象反映了托育和看护服务体系的结构性短板。健全相关服务体系,还需要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社会、学校的协同发力。
当然,该学校的建议固然可行性不高,但也照见了当前一些真实困境,提出了一个重要议题,有助于各界重视这一现实问题。
让老人接送从不得已变为可选择,让年轻父母能在工作与家庭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,的确不是一件小事,而是关系到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深远之策。
发布于:北京市九八策略-炒股配资手机版-股市如何加杠杆-a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