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1 年朝鲜战场的战俘营里,美军指挥官盯着面前的志愿军军官,反复确认了三遍:“你们真的只有一个连?”
得到肯定答复时,他瘫坐在木板床上,嘴里喃喃自语:“不可能,我们两个师,怎么会被一个连挡住?”
这位让敌军难以置信的志愿军军官,就是毛张苗。后来被战友们称为“最狠连长”的人。
那场发生在五马寺的战斗,不仅让韩军第 3 师、第 9 师彻底失去战斗力,最终被撤销番号,更让“毛张苗”这个名字,成了志愿军战术灵活、敢打敢拼的代名词。
他是怎么做到这个堪称奇迹战役的?后来他结局如何?
一个连如何“困住”两个师?展开剩余86%在战俘营的记录里,那位美军指挥官曾详细描述过当时的混乱:“到处都是枪声,手榴弹在不同方向爆炸,我们根本不知道志愿军到底有多少人。”
他的部队。韩军第 3 师、第 9 师,当时装备着美军支援的重武器,还有空中掩护,原本计划连夜向釜山突围,可刚走到五马寺,就遭遇了伏击。
起初,他们以为遇到的是志愿军的大部队,因为攻击来自四面八方:山坡上有机枪扫射,公路旁有手榴弹轰炸,甚至有小股战士摸到阵地前沿,用刺刀解决了哨兵。
美军指挥官立刻下令收缩防线,呼叫空中支援,可等飞机赶来时,地面的枪声又消失了;等他们准备继续突围,枪声又从另一个方向响起。
“就像在和一群影子作战,”他后来回忆,“我们不知道对手在哪里,也不知道他们有多少人,只能在恐惧里被动挨打。”
直到被俘后,他才知道,这一切的“幕后推手”,只是志愿军 178 团 5 连。
一个不足百人的连队。而带领这个连创造奇迹的,正是连长毛张苗。当时,5 连刚抵达五马寺,就发现敌军已经开始集结,毛张苗没有选择正面硬拼,而是把连队拆成了十几个“游击小队”。
有的小队负责在山坡上打冷枪,制造“大部队”的假象;有的小队带着炸药包,悄悄摸到公路旁埋炸药;还有的小队专门绕到敌军后方,破坏他们的通讯设备。
夜色成了最好的掩护。毛张苗带着战士们,借着树木和山石的遮挡,在敌军阵地间穿梭。
有战士后来回忆:“连长告诉我们,不用怕人少,只要让敌军摸不清我们的底细,他们自己就会慌。”
事实的确如此。韩军本就对志愿军的夜战心存畏惧,加上通讯被切断,无法确认志愿军兵力,很快就乱了阵脚。
当公路被炸药炸毁,退路被切断时,敌军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,纷纷放下武器投降。
这场战斗结束后,战俘营里的美军指挥官始终想不通:“你们人这么少,为什么敢主动进攻?”
他不知道的是,对毛张苗和 5 连的战士来说,“敢打”从来不是鲁莽,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。
他们身后,是祖国和人民,哪怕只有一个连,也要挡住敌军的去路。
“狠连长”的底气毛张苗的“狠”,不是天生的,而是在无数场硬仗里“磨”出来的。
早在抗日战争时期,他就加入了八路军,跟着部队在华北平原打游击战;解放战争时,他从战士成长为连长,参加过多次攻坚战,最擅长的就是“以少胜多”。
有战友记得,在一次解放县城的战斗中,毛张苗带着一个排,趁着夜色爬上城墙,硬生生撕开了敌军的防线,为大部队进攻打开了缺口。
正是这些过往的战斗经验,让他在五马寺之战中敢接“不可能的任务”。当时,178 团的先头部队迷路,敌军即将突围,团长召集干部开会时,没人敢主动接任务。
谁都清楚,一个连面对两个师,胜算太小。可毛张苗却站了出来:“我们连熟悉夜战,只要战术得当,就能挡住他们。”
出发前,副连长担心地问:“要是被敌军包围了怎么办?”毛张苗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我们先包围他们。”
战斗中,毛张苗的“狠”不仅体现在战术上,更体现在对自己的严格要求。为了摸清敌军的布防,他亲自带着两个战士,趴在离敌军哨所不到百米的草丛里,观察了两个多小时。
为了确保炸药能准时引爆,他和战士们一起在公路下挖坑,手指被石头磨破了也没停下。
有战士说:“连长比谁都拼,他冲在最前面,我们就有了底气。”
五马寺之战后,毛张苗因为战功卓著,被提拔为营长。回国后,他继续在军队服役,凭借着出色的指挥能力和丰富的战斗经验,一步步从营长晋升为师长。
在和平年代,他依然保持着战场上的严谨,经常到基层部队调研,把自己的战斗经验传授给年轻的军人。
有人问他:“您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是什么?”他笑着说:“不是当师长,而是在五马寺,带着兄弟们挡住了敌军,没让他们前进一步。”
如今,当我们回望那场战役,会发现毛张苗和 5 连创造的“奇迹”,其实是无数志愿军将士的缩影。他们没有先进的装备,却有敢打敢拼的勇气。
他们没有充足的兵力,却有灵活多变的战术,他们为了守护家国,愿意付出一切。
毛张苗从“最狠连长”到师长的成长,不仅是个人的荣誉,更是对志愿军精神的传承。这种精神,永远不会过时,永远值得我们铭记。
参考资料: 奇袭五马峙,这支连队从预备队变身尖刀连 2023-11-30 21:50·央视一套发布于:河南省九八策略-炒股配资手机版-股市如何加杠杆-a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