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4日,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结果出炉,高市早苗脱颖而出,即将步入首相府,成为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首位女性首相。这一消息在日本国内外引发强烈关注。性别上,她打破了历史;政治上,她的上台则预示着日本可能迎来一次深刻的右转。
《朝日新闻》称这是“女性政治参与的历史性时刻”,但在国际舆论中,尤其在中国,人们更关注的是高市早苗背后的政治信号。她的当选不仅意味着政坛格局变化,更可能带来日本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重新定位。
高市早苗的政治标签清晰鲜明——“极右翼”“安倍晋三的继承人”“对华强硬派”。这些定义几乎让外界一眼看出她的政治路线:强硬、保守、不妥协。她在公开场合常说:“国家要有国家的样子。”这句话在日本赢得不少保守派选民的掌声,但在邻国看来,却让人心生戒备。
展开剩余78%她的政治立场早已引发争议。高市曾反对在慰安妇问题上承认国家责任,对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件避而不谈,还被中韩媒体批评为“历史修正主义者”。然而,在支持者眼中,这正是她“为日本正名”的表现。
在安全政策上,高市比安倍更为激进。她主张日本自卫队应具备真正的作战能力,推动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,甚至提出防卫预算应达到GDP的2%以上。她认为日本必须拥有“正面威慑力”,以确保国家安全。这一思路与她的导师安倍如出一辙,因此她也被称为“女版安倍”。
从经济到外交,从历史观到国家安全,高市几乎完整继承了安倍的政治框架。《BBC》曾评价她是“延续安倍国家主义与保守主义核心理念的代表”。她在自民党内的胜出,也得益于党内最保守派势力的支持——这些人希望日本在中美博弈中展现更强硬姿态。
对于中国,高市的强硬立场由来已久。她在竞选期间多次表示,中国是“日本最大的安全威胁”,并呼吁“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协作”,防止中国“改变东海与台海现状”。她还主张限制对华高科技出口,尤其是芯片领域,认为“关键技术不能落入不信任国家之手”。
不过,高市也释放出一定的务实信号。她在胜选后表示,希望“与中国保持坦诚沟通”,强调“日中之间的交流渠道不能断”,愿意在经贸与文化领域推动建设性合作。这种表态反映出她典型的“双轨战略”:在安全问题上强硬,在经济交流上保留余地。
她的政策重点还包括强化与美国、澳大利亚、菲律宾的防务合作,支持在冲绳西南诸岛增设基地,并积极参与“印太经济框架”。这意味着她的对华政策并非情绪化,而是制度化、长期化的战略安排。
高市的上台,不仅是一场女性政治的突破,更是日本政治向右加速的标志。未来中日关系,可能将面临更高的不确定性。她很可能延续甚至深化安倍时代的路线,在东海、台海、科技和国际话语权等领域与中国展开更直接竞争。
但她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约束。日本经济增长乏力、少子化严重、能源依赖加深,如果在对华关系上走得太远,势必会伤及自身经济利益。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,这一点高市不会忽视。因此,她可能在供应链、制造业等领域保持务实合作。
美国因素同样关键。若特朗普政府重返亚太、日本紧随其后,中日关系可能再度紧张;但若美方政策摇摆,日本也必须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。
台海局势则是潜在的“引爆点”。只要地区局势相对稳定,中日之间的竞争仍可控制;但一旦出现危机,关系或将急剧恶化。与此同时,日本国内舆论对冲突持谨慎态度。如果高市的强硬政策导致经济或安全风险,社会反弹可能迫使她收敛。
总的来说,高市早苗的当选不是偶然,而是日本保守派长期积累力量后的集中爆发。她的对华政策不会轻易改变,而是制度化、体系化的防范策略。
对中国而言,应对这样的日本,既要保持清醒,也要保持冷静。既不能被她的强硬言辞所刺激,也不能被表面上的“合作姿态”误导。中国需要坚持原则、保持战略定力,在经贸、文化与地区安全领域积极寻求对话与突破。
高市早苗的上台,不是一场政治终点,而是中日关系新一轮较量的起点。未来如何在风高浪急的亚太局势中稳住方向,将考验两国的智慧与耐心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九八策略-炒股配资手机版-股市如何加杠杆-a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