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林寺,正在以一种它不太喜欢的方式,持续成为媒体头条。
事儿反正就是这么个事儿。关于佛门CEO释永信、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的各路信息,相信你这两天也已经看了不少。我就不再重复了。
果然,现实世界,还是有点过于魔幻了。
不过,按照国际惯例,作为一个商业账号,我们还是不聊八卦,不聊宗教。我们只聊商业。以及,一些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。
比如,一位僧人,为什么可以同时还是一位商人?一间寺庙,为什么背后还可以有一系列的公司实体?
斗胆说说我的看法。
其实,任何一个团队,为了生存和发展,都必须持续地创造价值,并和外界进行交换。所以,任何一个团体,都可以被视作是一个商业团体。
是的。任何一个团体。包括寺庙。
释永信也并不是寺庙商业的发明人。他只是寺庙1500年来的一个缩影。
为什么这么说?
01
展开剩余90%1.0时代:兜售确定性
让我们先把时钟,拨回到公元5世纪。
那是一个,战乱不休,人命如草芥,王朝更替如走马灯的时代。你可能今天还是一方富豪,明天就沦为了流民。整个社会,都弥漫着巨大的动荡和不安。
而在这样的乱世里,寺庙,供应着市场上最刚需、最有价值的产品。
什么是最刚需、最有价值的产品?是黄金吗?是粮食吗?
都不是。乱世之中,最刚需、最有价值的产品,是“确定性”。
对于上层的统治者,比如皇帝和贵族来说,寺庙提供了一套“巩固统治,安抚人心”的解决方案。皇帝带头相信,可以彰显自己的“德政”,让百姓觉得他是“天命所归”。对于下层的平民百姓来说,寺庙提供了一套“今生积德,来世福报”的解决方案。现世太苦了,没关系。只要你积德行善,就能为来生求一个好的结果。
在那个所有人都没有确定性的时代里,寺庙,是唯一能够稳定输出“确定性”的机构。
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价值主张。
既然提供了这么有价值的产品,那寺庙当然是可以赚到钱的。而且,它的商业模式,甚至还有些先进。你可以称之为,“2G+2B+2C”的产品直销模式。
2G,就是To Government。也就是皇帝和朝廷。
为了祈求国运昌隆,也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德,皇帝会直接下令“赏赐”。赏钱,赏物,赏地,甚至赏政策。比如,规定寺庙的土地和财产,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。这在古代,已经是了不得的特权了。
而其中最著名的一位G,是南朝的梁武帝萧衍。他曾经四次“舍身”于同泰寺。
舍身,就是把自己当奴仆卖给寺庙。
也就是说,满朝文武,得用国库里巨额的钱,把这个皇帝给“赎”回来。
据说,这四次“政府项目采购”的费用,总计高达四亿钱。而这些钱,最终都流向了寺庙。
2B,就是To Business。也就是士族、豪强、富商。
一方面,为了家族的声望,有些人会直接捐建一座佛塔。另一方面,为了给自己和家人祈福,有些人也会捐钱捐地,来换取内心的安宁。
对于寺庙来说,这就有点类似于“大客户定制”。
2C,就是To Consumer。也就是广大的普通信徒。
他们没有捐献土地的能力。但是,他们贡献的香火钱,和一点一滴的布施,汇聚在一起,也是寺庙最稳定、最广泛的基础。
2G。2B。2C。这就是1.0时代的寺庙商业。通过提供“确定性”这个核心产品,从社会各阶层获取到了资源。
在1.0时代,寺庙“CEO”,也就是住持或者寺主最重要的能力,不是经营能力,也不是管理能力,而是融资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。他的核心KPI,不是寺庙的“利润”,而是寺庙的“规模”和“影响力”。能从皇帝那里拿到多少赏赐?能说服多少贵族捐献土地?能吸引多少信徒前来朝拜?
所以,他本人必须拥有极高的社会声望,和深厚的佛学造诣。以及,强大的社交能力。
他自己,就是寺庙这个“品牌”最大的代言人。
02
2.0时代:超级经济体
但是,随着时间继续推移,经过1.0时代的原始积累,到了唐宋,寺庙的“家底”,已经变得异常雄厚了。
因为,它们的手里,掌握着当时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。
土地。大量的土地。
于是,寺庙的商业模式,也开始了重大的转型。从“融资驱动”,转向了“资产驱动”。寺庙的业务范围,也开始变得越来越“硬核”,越来越“多元”。最终,它不再只是一个精神家园,而是成了一个集大地主、农工商集团、早期银行于一身的超级经济体。
比如,它们有自己的核心业务,农业和租赁。
这是寺庙最基础,也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。
作为当时最大的地主之一,寺庙把成千上万亩的土地,租给了没有土地的农民(佃户)耕种,然后收取地租。这种模式稳定可靠,是整个寺庙经济的“压舱石”。
比如,它们有自己的加工业务。
寺庙有自己的山林、田地,可以获得大量的原材料。自己加工,就能赚取更高的附加值。
于是,寺庙普遍开设了自己的“工厂”。油坊,水磨坊,碾坊。把收上来的粮食、油菜籽,加工成米、面、油,再向市场出售。
比如,它们有自己的服务业务。
很多寺庙,都建在风景优美或者交通便利的地方。这本身就是一种“流量入口”。
于是,寺庙利用自己的房产,开设了旅店(在唐代也叫“邸店”),为往来的客商、香客提供住宿和仓储服务。
甚至,它们还有自己的金融业务。
你可能想不到,在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,很多寺庙,其实是当时社会最重要的非官方金融机构。
它们经营着两种主要的业务。第一种,是放贷业务。寺庙有一种叫“质库”或“长生库”的机构。也就是当铺。普通百姓或者商人,可以拿自己的财物作抵押,从寺庙借钱。当然,利息不菲。这项业务,为寺庙带来了巨额的利润。第二种,是存款业务。因为信誉和安保能力,寺庙也吸收信徒和富商的存款。你把钱存在我这里,我替你保管,你甚至可以在我的各个“分院”之间,进行汇兑。
核心业务。加工业务。服务业务。金融业务。这就是2.0时代的寺庙商业。一种业务极其多元的产业集团。
在2.0时代,寺庙CEO,也就是方丈或者住持的核心KPI里,开始有了“资产回报率”。如何管理好这么庞大的产业?如何让土地、磨坊、当铺的收益最大化?如何处理和成千上万的佃农、商人、借贷者的复杂经济关系?
所以,除了佛法修为,他还得有实实在在的经营能力、管理能力、理财能力。
为了这些庞杂的经济事务,很多大寺庙内部,甚至出现了专门负责经济的“僧职”。比如库司,管理仓库和财务。比如知客,负责接待和外联。比如监院,负责寺内一切日常事务。
03
3.0时代:操盘无形资产
一眨眼。一千年。
时间,终于走到了我们熟悉的时代。
近一百年来,地覆天翻。寺庙也失去了作为“大地主”的根基。2.0时代的模式,走不通了。
但是,新的机会又出现了。有人发现,在现代市场经济和全球化传媒的放大镜下,像少林寺这样拥有千年历史的寺庙,它最有价值的资产,不再是土地,不再是建筑,而是IP。也就是,无形资产,和知识产权。
“少林”这两个字,以及它所代表的禅宗文化、功夫传奇,才是最有价值的。
而释永信,很可能就是最早看懂这个变化,并把这件事做到极致的人。他让一个宗教场所,变成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“文化IP”,有了一套完整的商业运营体系,有了类似于一家现代文娱集团的业务板块。
比如,文旅产品和演艺产品。
作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,少林寺当然有最基础的门票收入。同时,释永信也很早就成立了少林寺武僧团,并把它打造成了一个商业演出的团体。会在全球进行巡回表演,会登上世界各国的顶级剧院。
比如,授权产品。
这是释永信在商业上最成功,但也最具争议的一步。
他把“少林”注册成了商标,然后,将这个品牌授权给了外部的商业公司。于是,我们看到了少林题材的电影、电视剧、网络游戏,看到了印着少林LOGO的食品、药品、文创产品。
再比如,教育产品。
在全球的上百个城市,释永信推动开办了少林文化中心和武术学校。禅宗文化和少林功夫,成了可以复制和输出的“知识付费产品”。
文旅。演艺。品牌授权。教育培训。3.0时代,释永信真的构建起了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商业帝国。他的KPI里,开始出现了“品牌价值最大化”。如何提升“少林”这个IP的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?如何拓展更多的商业变现渠道?如何处理与媒体、商业伙伴、资本的复杂关系?
所以,他必须要有极强的商业嗅觉、品牌运作能力、资本运作能力、社会活动能力。
他得真的像一个现代企业家一样思考、行动。
从1.0时代,到2.0时代,再到3.0时代,寺庙商业在变,寺庙CEO的角色定位和能力要求也在变。
释永信,不是凭空出现的。他只是站在了转折点上,用我们这个时代最熟悉的工具,把一个延续了至少千年的商业团体,推向了某种极致。
他不是开创者。
但他可能确实,是那个油门踩得最凶的人。
最后的话
好了。
看完了这部横跨1500年的寺庙商业极简演变史之后,再回头来看这位今天深陷漩涡的佛门CEO,你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感受了。
释永信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。他更像是历史长河里,一个必然会出现的产物。
他敏锐地抓住了3.0时代的变化,用雷厉风行的商业手段,将少林寺的世俗影响力推向了顶峰。
但他亲手织就的这张大网,最终也一步一步侵蚀了他的内心与双手。
放下?如何放下?如何放下……
其实,这也不仅仅是少林寺的故事。
你甚至可以说,这是所有拥有“神圣内核”的组织,在同时作为商业团体的时候,都要面对的“永恒难题”。
一所顶尖的大学,应该如何平衡学术的纯粹,与校办企业的盈利冲动?一座世界级的博物馆,应该如何平衡为公众服务的使命,与文创产品的商业开发?一个备受尊敬的百年老字号,应该如何平衡传统的匠心,与现代市场的规模化要求?
商业,到底是保护文化传承的最佳手段,还是腐蚀其神圣性的最强毒药?
也许,这中间的“度”,是每一代“神圣资产管理人”,都必须用一生去艰难行走的那道悬崖之路。
哎。
本文由四川鑫盛次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转发刘润公众号的文章
这是刘润公众号第2672篇原创文章。未经授权,禁止任何机构或个人抓取本文内容,用于训练AI大模型等用途
发布于:四川省九八策略-炒股配资手机版-股市如何加杠杆-a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